老楼新衣是怎样织成的?
发布日期:2013-06-15 19:05:13 浏览量:1411
■构件生产
地点:北京市政路桥远通公司
构件须蒸桑拿 每天做30多件
走进远通公司宽敞的厂房里,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最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整齐码放着的制好的构件,从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堆不同厚度、形状的混凝土预制板,但实际上,这些预制板却“内有乾坤”。
“预制构件先要制模板。你看,制好的模板里放入了钢筋‘骨架’,还有各种规格的埋件。”远通公司副总经理董慧生说。钢筋不用说,是为了增加构件的强韧度,埋件则是为螺栓连接时“打造”的榫头。
待构件里“内脏”俱全之后,工人就要往模板内浇灌混凝土了,然后再盖上厚厚的帆布。这还不算完,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热力管道插进帆布内,保持50摄氏度的高温“蒸养”一天,一块构件就能出炉了。
“由于工期紧,工人们都24小时滚动施工,一天能做30多件。”整个新源里西11号楼的构件从5月15日凌晨进场后,将陆续送到施工现场,预计6月初完成供料。
首批送到施工地的预制构件共20件,大大小小,各种形状都有。施工人员将对照着图纸,一块一块将这些构件用螺栓拧在一起,如同搭积木一样,陆续“穿”在新源里西11号楼的“身上”。它们犹如盔甲一般,不仅能起到抗震加固的作用,还能为楼体保温。
改造后,楼体不仅因为“穿了盔甲”而“增肥”,而且还将建“新居”——在原有阳台外侧,由预制构件扩建一个新阳台,使室内使用面积不同程度地增加。
并非流水线 一块构件一模板
这些“盔甲”虽说是从工厂里“诞生”,但却不是“流水线”作业。新源里西11号楼建于1965年,老楼房本来就不是特别规矩,再加上地质沉降等因素,要为它穿上“新衣”比新建一座楼房难度要大得多。因此预制构件的生产,可说是“纯手工”操作,几乎一块构件一个模板。
董慧生算了一笔账,预制构件主要原材料是混凝土,生产一层楼的构件需要混凝土约100立方米,新源里11号楼共5层,需要混凝土609立方米。
改造中,楼房南北需要“增肥”的尺度不同,如新源里的老旧楼改造项目,南侧向外延伸1.5米,北侧延伸1.35米;而东西山墙只有加固和保温功能,没有增加面积的必要,因此构件的厚度也不同,从12厘米到40厘米不等。
“整幢楼共需构件1156块,涉及5大类、59种,规格细分为420多个尺寸,都是量身定做。”而打在构件中,利用其连接螺栓的各种埋件共8大类、12000余件。
为赶进度 边生产边供料
在远通公司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平面绘制的新源里西11号楼生产日进度表。5月10日上午,生产科统计员邓安娜拿着一沓车间报表,在进度表上涂色。车间报表上,按照安装方位、数量、构件编号、规格一一将生产出来的构件归类,邓安娜得拿红色水笔将做出来的构件编号涂红。
每块成形的构件侧面,也会打上编号。“这批模板没有互换性,必须要求定位精确。”董慧生说,而现场施工人员只需对照图纸,按编号 “对号入座”就能顺利完成安装。
截至5月10日,新源里西11号楼首层构件已经生产过半。记者从现场回到远通公司办公室,发现2层也已经有三分之二构件生产出来了,3至5层也有部分构件编号被涂红。“在做第一层构件的同时,其他楼层有规格相仿的构件,只需要对模板稍加改动,我们就会顺便把它做出来。”武卫平说,“为了降低耗材,保证工期,我们采取边生产、边改模具的方法,尽量减少模具投入进行生产。”同时,施工现场也没有多余的场地堆放,构件运输到施工地也会分批进行,预计朝阳新源里西11号楼1156块构件生产,在6月10日前全部完成。
■幕后科研
模拟8级地震进行测试
据介绍,2010年5月份,北京市政路桥远通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复杂结构研究所启动了抗震节能综合改造的科研试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实验室内砌了五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进行科研试验。
12月,科研组开始在实验楼上做抗震“演练”,在三层和五层上架起千斤顶,每天来回地推,模拟8级地震的“威力”,看“老楼”能不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破坏力。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模拟抗震试验成功。
董慧生透露,实际工程改造中,楼里还住着居民,因此,此次对旧楼实施抗震加固改造,主要是在楼体外侧粘贴预制构件,不需要入户施工。搭建新阳台时,也会在旧阳台外侧封上一堵墙,然后再施工,对居民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同时,考虑到防火问题,减少现场焊接,将原计划采用的焊接法改为螺栓锚固法。这种方法的坚固程度与焊接相当,但生产构件时却又平添了难度。工人们在生产时要先将8大类预埋件提前“藏”进构件的“肚子”里。这就要求在预制时必须精益求精,使每个预埋件的定位都准确无误。
规格不统一模板消耗大
据了解,本市率先启动的抗震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涉及3个区6座老旧住宅楼。6座楼都是各区挑选出来的,建造年代跨度较大,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
由于每幢楼的设计规格都不一样,“不能改变楼的结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方案。”远通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武卫平说,6幢楼6种方案,也就不可能实现专用、统一的固定模板。一套模板只适合一栋楼,而一块模板只适合具体一个楼的某一部分。
在施工前持续研究阶段就用去了三个月,武卫平带领着各部门抽调上来的35位精英组成的项目组,与复杂结构研究所从改造方案的最初设计时开始沟通,从招投标图、施工图,到按尺寸施工,拿到最终设计时已是第三稿。
实验模板开发也是个巨大的工作量,为了让每一片预制构件都符合尺寸要求,到现场后组装顺利,远通公司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施工图纸,反复进行试验。项目组几乎24小时工作,一天才能做出两套模板,仅实验阶段就做出了六七十件各种形状的模板。
在方案研究阶段,几乎每天都有现场协调会,远在昌平南口的远通公司会议室,也“空前”地繁忙并被重视起来,各个试点区的项目主管领导和建委负责人经常亲临现场指导检查。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首批构件终于“出炉”,并一次就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
为了节约成本,远通公司采用的是平台移动式装配模板,一块模板在生产出构件后可拆卸,经过改造后再次利用。因此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两个环节最繁忙:一个是生产构件,另一个就是改造模板。
■拼装现场
地点:朝阳区新源里西11号楼
拼装构件如搭积木
朝阳区新源里西11号楼构件拼装的进展如何?记者近日到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引来取经者实地拍摄构件
“前方断路车辆请绕行”,20日吊车开始吊装构件,11号楼楼前紧邻街边也建起了一排排围挡。眼见着一辆辆车到此掉头,工人们用红漆写了警示牌,立在路旁。11号楼前停着一辆卡车,一位男士在车尾,半个脚踩上车,手持小DV,正拍摄卡车载着的灰色构件。“新11#楼首层北侧3770×900×120……”每块构件上都标着它自身的位置和大小。
记者上前打听,原来这名“摄影”的男士是海淀区甘家口房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区的老旧小区抗震加固项目不久也要进行构件安装,我提前来看看。”尽管拼装构件的原理他已经门儿清,但还是趁着周末到实地看看,拍点现场鲜活的资料。北京首次采取“外套式工业化加固方式”改造老楼房,试点项目都想做到尽善尽美。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朝阳区不同,海淀区的项目是“带人”做的,就是施工的同时百姓不搬走。“我们严格执行施工时间,一分钟不早,一分钟不晚。运来的架子管、架子板包括以后的构件,如果晚上到达施工现场,我们等到第二天再卸车,以防打扰到百姓休息。”
拼装一块构件大概20分钟
如何把房子“接出来一截”,增加面积?记者绕到楼后全明白了。赤红色的老楼一层的个别住户外墙已经搭上了深灰色的构件。老楼“穿盔甲”果然如“搭积木”一般,预制构件分为贴着墙壁的“靠墙板”、分户用的“隔墙板”、阳台最外端的“栏板”和每层上方的“盖板”,搭在一起就成了新阳台的“里外、上下和左右”。这些构件如何与楼体结合的呢?记者看到墙壁上有几道笔直的钢筋钩,“那是植墙筋,”一名施工人员将两根食指弯曲、交叉水平勾到了一起,“它们与构件上的胡子筋勾上,就像两根手指勾上一样,中间的眼儿再顺一条筋。”构件和楼梯之间还有间隙怎么办?施工人员会浇筑混凝土,让它们“亲密接触”。“植墙筋很结实,260元一桶的植筋胶,把15厘米深的眼儿灌满了,只能打8根筋。”
“现在首层的构件拼装完成了两成,等首层装完了,上头就好走了。”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常顺利的话,拼装一块构件大概20分钟,但由于此前测绘的原因,导致按图纸制造出来的个别构件存在误差,有的挡住了窗户一边。“对此我们得进行调整,不能‘吃’窗户。对于移位多的地方,我们还将重新加固。”
“看,三楼那户就是我家。”4单元住户李顺先大娘约了几位街坊,绕到了楼后,想看看这种新鲜的加固方法,“照这样看来,我留在家里的家具肯定没事儿,碰不着也震不着。”
晨报记者 张璐
■新闻背景
增加一平方米面积
户主仅缴三四千元
北京市今年将针对1990年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不齐的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市政府将拿出150亿元,要在年内完成15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楼体的整治任务。
此次改造采取外套式工业化加固方式,即在原有的墙壁外面,增加一定的外套“增肥”面积,增加的这部分面积,户主按照仅3000至4000元左右/平方米的标准缴费。
本市率先启动的抗震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涉及3个区6座老旧住宅楼,包括朝阳区新源里西11号楼、农光里17号楼;海淀区甘家口1、3、4号楼;丰台区青塔东里1号楼。
改造后,由于合理设计,将使得老旧小区相对来说实现冬暖夏凉,并且得到加固,能抗住8级地震的破坏力。
至2015年年底,本市建筑面积5850万平方米的1582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将全部完成。
文章来源: 永年加固公司 本文链接: http://lubanwang.com/a_20130615190532.html 任何关于加固工程的问题和建议,敬请咨询:0591-87868646
地点:北京市政路桥远通公司
构件须蒸桑拿 每天做30多件
走进远通公司宽敞的厂房里,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最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整齐码放着的制好的构件,从外表看上去,就是一堆不同厚度、形状的混凝土预制板,但实际上,这些预制板却“内有乾坤”。
“预制构件先要制模板。你看,制好的模板里放入了钢筋‘骨架’,还有各种规格的埋件。”远通公司副总经理董慧生说。钢筋不用说,是为了增加构件的强韧度,埋件则是为螺栓连接时“打造”的榫头。
待构件里“内脏”俱全之后,工人就要往模板内浇灌混凝土了,然后再盖上厚厚的帆布。这还不算完,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热力管道插进帆布内,保持50摄氏度的高温“蒸养”一天,一块构件就能出炉了。
“由于工期紧,工人们都24小时滚动施工,一天能做30多件。”整个新源里西11号楼的构件从5月15日凌晨进场后,将陆续送到施工现场,预计6月初完成供料。
首批送到施工地的预制构件共20件,大大小小,各种形状都有。施工人员将对照着图纸,一块一块将这些构件用螺栓拧在一起,如同搭积木一样,陆续“穿”在新源里西11号楼的“身上”。它们犹如盔甲一般,不仅能起到抗震加固的作用,还能为楼体保温。
改造后,楼体不仅因为“穿了盔甲”而“增肥”,而且还将建“新居”——在原有阳台外侧,由预制构件扩建一个新阳台,使室内使用面积不同程度地增加。
并非流水线 一块构件一模板
这些“盔甲”虽说是从工厂里“诞生”,但却不是“流水线”作业。新源里西11号楼建于1965年,老楼房本来就不是特别规矩,再加上地质沉降等因素,要为它穿上“新衣”比新建一座楼房难度要大得多。因此预制构件的生产,可说是“纯手工”操作,几乎一块构件一个模板。
董慧生算了一笔账,预制构件主要原材料是混凝土,生产一层楼的构件需要混凝土约100立方米,新源里11号楼共5层,需要混凝土609立方米。
改造中,楼房南北需要“增肥”的尺度不同,如新源里的老旧楼改造项目,南侧向外延伸1.5米,北侧延伸1.35米;而东西山墙只有加固和保温功能,没有增加面积的必要,因此构件的厚度也不同,从12厘米到40厘米不等。
“整幢楼共需构件1156块,涉及5大类、59种,规格细分为420多个尺寸,都是量身定做。”而打在构件中,利用其连接螺栓的各种埋件共8大类、12000余件。
为赶进度 边生产边供料
在远通公司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平面绘制的新源里西11号楼生产日进度表。5月10日上午,生产科统计员邓安娜拿着一沓车间报表,在进度表上涂色。车间报表上,按照安装方位、数量、构件编号、规格一一将生产出来的构件归类,邓安娜得拿红色水笔将做出来的构件编号涂红。
每块成形的构件侧面,也会打上编号。“这批模板没有互换性,必须要求定位精确。”董慧生说,而现场施工人员只需对照图纸,按编号 “对号入座”就能顺利完成安装。
截至5月10日,新源里西11号楼首层构件已经生产过半。记者从现场回到远通公司办公室,发现2层也已经有三分之二构件生产出来了,3至5层也有部分构件编号被涂红。“在做第一层构件的同时,其他楼层有规格相仿的构件,只需要对模板稍加改动,我们就会顺便把它做出来。”武卫平说,“为了降低耗材,保证工期,我们采取边生产、边改模具的方法,尽量减少模具投入进行生产。”同时,施工现场也没有多余的场地堆放,构件运输到施工地也会分批进行,预计朝阳新源里西11号楼1156块构件生产,在6月10日前全部完成。
■幕后科研
模拟8级地震进行测试
据介绍,2010年5月份,北京市政路桥远通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复杂结构研究所启动了抗震节能综合改造的科研试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在实验室内砌了五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进行科研试验。
12月,科研组开始在实验楼上做抗震“演练”,在三层和五层上架起千斤顶,每天来回地推,模拟8级地震的“威力”,看“老楼”能不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破坏力。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模拟抗震试验成功。
董慧生透露,实际工程改造中,楼里还住着居民,因此,此次对旧楼实施抗震加固改造,主要是在楼体外侧粘贴预制构件,不需要入户施工。搭建新阳台时,也会在旧阳台外侧封上一堵墙,然后再施工,对居民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同时,考虑到防火问题,减少现场焊接,将原计划采用的焊接法改为螺栓锚固法。这种方法的坚固程度与焊接相当,但生产构件时却又平添了难度。工人们在生产时要先将8大类预埋件提前“藏”进构件的“肚子”里。这就要求在预制时必须精益求精,使每个预埋件的定位都准确无误。
规格不统一模板消耗大
据了解,本市率先启动的抗震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涉及3个区6座老旧住宅楼。6座楼都是各区挑选出来的,建造年代跨度较大,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都有。
由于每幢楼的设计规格都不一样,“不能改变楼的结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方案。”远通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武卫平说,6幢楼6种方案,也就不可能实现专用、统一的固定模板。一套模板只适合一栋楼,而一块模板只适合具体一个楼的某一部分。
在施工前持续研究阶段就用去了三个月,武卫平带领着各部门抽调上来的35位精英组成的项目组,与复杂结构研究所从改造方案的最初设计时开始沟通,从招投标图、施工图,到按尺寸施工,拿到最终设计时已是第三稿。
实验模板开发也是个巨大的工作量,为了让每一片预制构件都符合尺寸要求,到现场后组装顺利,远通公司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施工图纸,反复进行试验。项目组几乎24小时工作,一天才能做出两套模板,仅实验阶段就做出了六七十件各种形状的模板。
在方案研究阶段,几乎每天都有现场协调会,远在昌平南口的远通公司会议室,也“空前”地繁忙并被重视起来,各个试点区的项目主管领导和建委负责人经常亲临现场指导检查。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首批构件终于“出炉”,并一次就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
为了节约成本,远通公司采用的是平台移动式装配模板,一块模板在生产出构件后可拆卸,经过改造后再次利用。因此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两个环节最繁忙:一个是生产构件,另一个就是改造模板。
■拼装现场
地点:朝阳区新源里西11号楼
拼装构件如搭积木
朝阳区新源里西11号楼构件拼装的进展如何?记者近日到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引来取经者实地拍摄构件
“前方断路车辆请绕行”,20日吊车开始吊装构件,11号楼楼前紧邻街边也建起了一排排围挡。眼见着一辆辆车到此掉头,工人们用红漆写了警示牌,立在路旁。11号楼前停着一辆卡车,一位男士在车尾,半个脚踩上车,手持小DV,正拍摄卡车载着的灰色构件。“新11#楼首层北侧3770×900×120……”每块构件上都标着它自身的位置和大小。
记者上前打听,原来这名“摄影”的男士是海淀区甘家口房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区的老旧小区抗震加固项目不久也要进行构件安装,我提前来看看。”尽管拼装构件的原理他已经门儿清,但还是趁着周末到实地看看,拍点现场鲜活的资料。北京首次采取“外套式工业化加固方式”改造老楼房,试点项目都想做到尽善尽美。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朝阳区不同,海淀区的项目是“带人”做的,就是施工的同时百姓不搬走。“我们严格执行施工时间,一分钟不早,一分钟不晚。运来的架子管、架子板包括以后的构件,如果晚上到达施工现场,我们等到第二天再卸车,以防打扰到百姓休息。”
拼装一块构件大概20分钟
如何把房子“接出来一截”,增加面积?记者绕到楼后全明白了。赤红色的老楼一层的个别住户外墙已经搭上了深灰色的构件。老楼“穿盔甲”果然如“搭积木”一般,预制构件分为贴着墙壁的“靠墙板”、分户用的“隔墙板”、阳台最外端的“栏板”和每层上方的“盖板”,搭在一起就成了新阳台的“里外、上下和左右”。这些构件如何与楼体结合的呢?记者看到墙壁上有几道笔直的钢筋钩,“那是植墙筋,”一名施工人员将两根食指弯曲、交叉水平勾到了一起,“它们与构件上的胡子筋勾上,就像两根手指勾上一样,中间的眼儿再顺一条筋。”构件和楼梯之间还有间隙怎么办?施工人员会浇筑混凝土,让它们“亲密接触”。“植墙筋很结实,260元一桶的植筋胶,把15厘米深的眼儿灌满了,只能打8根筋。”
“现在首层的构件拼装完成了两成,等首层装完了,上头就好走了。”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正常顺利的话,拼装一块构件大概20分钟,但由于此前测绘的原因,导致按图纸制造出来的个别构件存在误差,有的挡住了窗户一边。“对此我们得进行调整,不能‘吃’窗户。对于移位多的地方,我们还将重新加固。”
“看,三楼那户就是我家。”4单元住户李顺先大娘约了几位街坊,绕到了楼后,想看看这种新鲜的加固方法,“照这样看来,我留在家里的家具肯定没事儿,碰不着也震不着。”
晨报记者 张璐
■新闻背景
增加一平方米面积
户主仅缴三四千元
北京市今年将针对1990年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设施设备落后、功能配套不齐的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市政府将拿出150亿元,要在年内完成15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楼体的整治任务。
此次改造采取外套式工业化加固方式,即在原有的墙壁外面,增加一定的外套“增肥”面积,增加的这部分面积,户主按照仅3000至4000元左右/平方米的标准缴费。
本市率先启动的抗震节能综合改造项目,涉及3个区6座老旧住宅楼,包括朝阳区新源里西11号楼、农光里17号楼;海淀区甘家口1、3、4号楼;丰台区青塔东里1号楼。
改造后,由于合理设计,将使得老旧小区相对来说实现冬暖夏凉,并且得到加固,能抗住8级地震的破坏力。
至2015年年底,本市建筑面积5850万平方米的1582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工作将全部完成。
文章来源: 永年加固公司 本文链接: http://lubanwang.com/a_20130615190532.html 任何关于加固工程的问题和建议,敬请咨询:0591-87868646
上一篇:招聘信息
下一篇:北京六环路3座桥梁明起维修加固






